从 0 到 1,申论 75 分备考指南

查看全文
据材料含义和脉络,来概括提炼自己的观点。我们按照三步走来呈现要点加工过程。 第一步:明确概括内容的方向 多数记叙性文体要概括的内容大多都是事件,事件的核心逻辑要素是什么?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动作(情节)、结果,但这几个方面要依据作答要求进行筛选。这里的逻辑要素我们就称之为微观逻辑层次,即针对做了什么,详细展开具体深入。 此题要写的是感谢信,无疑是在讲述刘医生为我母亲做了什么,还有对母亲的积极影响,把握这两点,我们在梳理记叙性琐碎内容时,最关键要找的就是刘医生的动作、母亲的感受/体验。 第二步:材料阅读分析 加载中…材料勾画标注及思考 首先进行要点勾画,再进行梳理(此步骤可以作为思考环节) 人物:刘医生,母亲 时间:去年 2 月深夜 11 点 情节/行为:母亲突发胸痛,给刘主任发微信,刘主任立即回复,帮母亲查病因,告知方法,耐心解释安慰,让母亲别慌。(在临近的上一则材料中,有强调过刘主任对母亲「有问询、有指导、有安慰」,这里的材料更大程度上是深化) 对母亲的影响:害怕转安心。 感谢信是向主任及医院表达谢意的,即刘主任的行为对母亲产生了积极影响。所以要写的逻辑要素有哪些? 1 动作;2 影响;3 时间。 时间方面需要筛选,要凸显对刘主任的谢意,可以想一想,假如 A:去年 2 月、B:深夜 11 点,A 与 B,没有了哪个,材料整体表意的情感倾向性会受影响?最终筛选是 B,而 11 点等同深夜,最终表述深夜即可。 第三步:要素串联答案加工 要素串联:时间+人物+行为+结果 形成答案:深夜,母亲突发胸痛,刘主任及时专业指导,耐心解释安慰,让母亲安心。 延伸思考 记叙性琐碎性材料之所以在归纳概括方面会比较难以入手,原因就在于材料中本身涉及的因素比较多,人物多、情节多、时间多、地点多……多而杂、多而乱,为什么?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,没有梳理出主次,不管时间线、人物线、感情线有几条,材料总是会有一个核心线的,都是围绕某一核心观点、要义而展开的,所以尽量不要被其他因素干扰。我们作答的时候,要结合题干,按题干要求找主线还是副线,当然多数情况下还是考主线。找到主线的核心要素,进行串联、稍做整理,即可呈现出作答。 记叙性琐碎材料整理的另一方面则是语言表达。从直白、接地气儿的表达转向公文式的表达需要一定转述,但一定切记关键词要来源于材料,不能过度引申,选词尽量贴合材料本意。 上面的案例是琐碎型细节型的一种,可以称之为记叙性琐碎材料,还有一类就是针对动作细节多,但意思表达比较委婉,没办法直接提炼加工的,我们也需要